“德國制造”:德國人手中的王牌
來德國的時間越長,對德意志民族的敬意越深。他們不僅豐富了人類的精神世界(沒有德國的哲學家和音樂家,我們的精神生活會貧乏很多),還為我們的物質享受提供頂尖的產品,從電子器具到奔馳、寶馬,“德國制造”成了優質、高端的同義詞。
1887年8月23日,英國頒布的一項貿易法標志著“德國制造”的誕生。具有諷刺意義的是,英國的原意是提防和寒磣德國。當時德國的工業化程度不及英國,不少德企為了抄近路偷襲英國的技術。貿易法要求所有與英國做生意的國家必須標上產品的出處,主要是謹防德國的模仿。德國歷史學家阿貝爾斯豪森(WernerAbelshausen)認為,貿易法的另一個目的是把德國產品的名聲搞臭,因為當時德國的機械制造已經達到相當水準。也就是說,照英國人的意愿,“德國制造”應當是假冒偽劣產品的代名詞。
事與愿違的是:“德國制造”越來越引人注目。二戰中盟軍將科隆等城市幾乎夷為平地,卻沒有毀壞德國的工業基礎。這也是德國經濟在戰后很快復蘇的原因之一。而由于斯圖加特、慕尼黑等大城市的基礎設施受損,很多企業“移師”農村,剛剛創業的也更愿意在山清水秀處扎根——這給德國經濟帶來了另一大優勢,那就是實力分散,遍地開花。
上世紀80年代,當美英的經濟重心越來越偏向金融業的時候,德國堅持以傳統工業為支柱,并因此受到其他西方國家的嘲笑。而在危機連綿不斷的今天,德國保守的經濟結構成為令人羨慕的“德國模式”:制造業占總體經濟的20%,是英國的兩倍。從國際康采恩到無數中、小企業,德國的工程師和技術工人創造著實實在在的價值?!暗聡圃臁钡漠a品既滿足高品質的消費,又正合經濟騰飛國家的需求。這也是為什么歐元區其他國家紛紛陷入停滯和衰退、而德國仍然保持一枝獨秀的原因。某種程度上,德國還從歐元危機中獲益。因為價值穩步下跌的歐元使“德國制造”如虎添翼:不僅質量上乘,而且擁有價格優勢——這是馬克時代很難想象的。
照現在的架勢,歐元債務危機一時半會兒不會收場。歐元正在朝軟貨幣的方向走。普通人積累的財富將像陽光下的黃油一樣融化,而出口企業的經理們則將對著厚厚的訂單簿喜不自勝。因為與歐元區之外的世界相比,歐元國家的企業不費吹灰之力便可享受競爭力節節升高的成果。而本來已經競爭力十足的“德國制造”更將天下無敵。
換句話說,疲軟的歐元將提振整個歐元區的出口經濟,卻無法減緩歐元區內部的不平衡。這也是德國著名經濟學家本恩德?諾伊曼(BerndNeumann)主張德國應退出歐元區的主要原因。在他看來,與其他歐元區國家相比,德國企業效率太高,效益太好,破壞了貨幣聯盟的整體和諧。如果默克爾總理能夠下此決心,那么德國將不必再為其他國家的財政狀況操心,而貨幣聯盟內部沒有人再一天到晚強調財政紀律,這不是兩全其美嗎?當然,德國絕大多數政治家和經濟學家反對這個建議。從政治角度講,德國將開歷史的倒車;從經濟層面考慮,無異于對出口行業宣判死刑。果真如此嗎?重新印刷的馬克有可能在一夜之間升值20%,這無疑將使“德國制造”遭受重創。但我認為,這將是暫時的。
從戰后到歐元問世,德國企業積累了足夠如何在堅挺貨幣下生存的經驗。啟動馬克只不過重新迫使公司的管理層和工程師絞盡腦汁,尋找優化程序和降低成本的途徑。而且,“德國制造”不是批量生產的大路貨,而是為顧客量體裁衣的高端產品。這樣的產品本來就價格不菲,再貴一些,顧客可能會痛苦,但不一定因此而“割愛”。用圖賓根經濟學家斯達巴蒂(JoachimStarbatty)的話說:“我們出口的又不是香蕉?!?/P>
不過,估計沒有德國政治家敢于做退出貨幣聯盟這樣自絕于歐元區人民的決定。從默克爾、奧朗德,到拉霍伊、蒙蒂,直到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大家似乎下決心誓死捍衛歐元。如果成功,皆大歡喜;倘或失敗,最不濟的后果是幾年之后大家一起在債務泥沼中沉沒,歐元區宣布破產,德國人在一百年之內經歷第三次貨幣改革。即使在那個天昏地暗的零點時刻,我堅信第一個從歐元廢墟上站起來的仍將是德國——因為歐元的嘗試雖然失敗,銳意創新的德國企業仍然在,“德國制造”的品牌仍然在。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