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國家所掌握的工業機器人技術,大概比國外領先企業四大(ABB,fanuc,庫卡,安川)落后15年左右,即使和國外的二流企業相比也要落后5-10年。
隨著國家安全監管總局“機器換人”三年計劃的推出,國內智能制造的熱度也隨之升溫。6月29日,中信重工誠智能裝備有限公司與徐州市舉行“創建科技安全示范城市”戰略合作協議簽約儀式。
西門子將于2016年10月1日起成立一個獨立的業務部門,致力于積極培育顛覆性的創新想法并加速新技術的發展。西門子將該部門命名為“next47”,源于西門子成立于1847年。
由國內機器人產業骨干企業發起的中國機器人TOP10峰會近日在遼寧沈陽市成立。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辛國斌表示,當前我國機器人產業已出現“高端產業低端化”的趨勢,并有投資過剩的隱憂,機器人企業要避免盲目擴張和低水平重復建設。
日本索尼公司6月29日召開經營方針說明會,宣布正在研發基于人工智能技術的機器人,并將于7月啟動一只企業風投基金,規模為100億日元,(約合1億美元),主要投資研發人工智能技術和機器人的企業。
谷歌周五獲得的一份專利顯示,谷歌正在研發一種倉庫機器人。這項專利描述了一項機器人技術,可以確保機器人在工作過程中不會因為貨物超載而行動受限或停止工作。
正如董明珠自己所言,“格力未來的發展就是設備制造機器人生產,用自動化設備生產自動化設備。格力不僅要自己完成電子電器工業機器換人,還要幫助別人機器換人,開辟家電制造以外的第二條跑道。”
雖然很多員工都會抱怨富士康的工作條件和待遇等問題,但無論如何,它在中國大陸地區提供了數十萬的工作崗位,我們每天使用的很多手機都出自這家廠商。
任何產業的發展都有規律可循,一哄而上看似熱鬧,實際上卻潛伏著相當大的危機。機器人產業要平穩健康發展,無論是企業,還是政府,都必須遵循市場規律和產業發展規律。特別是對政府來講,必須要明確自身定位,減少過度干預。
企業要轉型升級,不僅需要新產品的開發,也需要智能化柔性化生產。面對消失的人口紅利、高企的人工成本,海立應用機器人的探索對其他企業有著樣本意義。
第十屆夏季達沃斯論壇今天正式拉開序幕。跟以前絕大部分以“增長”和“創新”為主題不同,這次論壇旗幟鮮明地提出了“第四次工業革命——轉型的力量”。
為破解“招工難”,不少制造業企業加快轉型發展步伐,特別是通過實施技術改造,提升自動化水平,實現“機器換人”,以減少用工需求。
6月20日,在位于安徽省合肥市包河經開區內的巨一自動化裝配車間內,工人正在對即將出口白俄羅斯的車身焊裝生產線做最后的調試。此次出口的流水線項目涵蓋了27套汽車機器人,總價值近1億元,可滿足年產8萬臺汽車車身焊裝的需求。這也是安徽汽車機器人首次成套出口。
“現在很多人一說智能制造,以為就是買很多自動化設備,就是產線上引入機器人。機器人不等于智能制造,為了自動化而自動化,可能會把好企業給拖垮了。”施耐德電氣全球執行副總裁、中國區總裁朱海,在6月21日施耐德創新開放日的主題演講中發表上述觀點。
聯想昨天宣布,其創業加速器的第一期招募在香港啟動。第一期項目將專注于人工智能、大數據和機器人三個方向,重點扶持核心技術領域的優秀創業團隊。
自1981年愛普生工業機器人應精工手表的裝配生產需求而生,不論是傳統的G系列四軸機器人,還是LS和RS兩個系列的SCARA機器人,以及C系列六軸機器人,加上最新發布的折疊手臂N系列機器人,都繼承著愛普
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司根據《工業和信息化部關于開展智能制造試點示范2016專項行動的通知》以及《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關于開展2016年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推薦的通知》,公示了64個2016年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