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十二五變革:新能源將體現中國價值
按“十二五”規劃,能源技術創新將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并以新能源模式展現中國發展的全球價值
在十七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十二五”規劃建議里,王玉鎖看到了能源企業的機遇,甚至看到了未來中國由能源進口國轉變為能源輸出國的希望。在他看來,目前國際國內環境給能源企業提供了巨大空間與機會。
而從國外政府官員、企業家對中國新能源企業的熱情來看,能源變革不僅是中國的夢想。如果中國企業自身不能把握住機會,如果國家的政策不能落實到位,如果不能從國家戰略的高度來看待能源的變革,那么中國目前業已形成的一些基礎優勢也將面臨喪失的危險。
王玉鎖是新奧集團董事局主席,其領銜的企業由于在能源創新方面的不俗業績受到海內外的關注。他目前還是全國政協常委,同時還是中國民間商會的副會長。他所觀察判斷的,不只是一家企業的發展,而是中國能源創新的“全球未來”。
能源行業將出現三大轉向
轉變發展方式是貫穿“十二五”規劃的主線。王玉鎖認為,能源行業在轉變發展方式上將體現出三大轉向趨勢。
王玉鎖認為,未來,中國的能源體系將從現在照搬國外模式,變為創新引導世界新的能源產業潮流。其三大內涵是:
一是從靠資源支撐變為資源、技術共同支撐的新能源體系。當前,無論國際競爭還是國內競爭,能源產業主要圍繞著資源爭奪,形成了行業中資源為王的理念。而下一步,王玉鎖認為,能源體系的支撐將轉向技術創新,把太陽能、風能、地熱能,也包括現在的化石能源等有機結合,由現在的資源為王轉變為資源、技術共同為王。
二是能源企業將從規模決定價值轉變為效益決定價值。當前能源企業以規模來衡量價值,仍是一種較為粗放的能源模式。未來,能源企業不一定很大,但這個企業創造的能源效益可能最高,表現為能源應用與自然結合得非常緊密,同時排放量很低,付出的環境成本很低。綜合衡量,能源企業將從規模效益型到價值效益型轉向。
三是能源應用從單一豎井式模式轉向系統能效模式。王玉鎖分析,在能源行業未來不會出現太多的“巨無霸”,而應以區域型的能源利用為主。“在資源為王的年代,非常容易產生壟斷資源的‘巨無霸’,而技術為王的時代,未來的能源體系是天地人合一的技術體系。”
這個系統能效模式可以擺脫對傳統化石能源的約束,只要有太陽能、有地熱溫差、有垃圾、有土地等就行,甚至可以把生物都利用到。
依據王玉鎖研發團隊的測算,如果一個地域當地能源效率能達到70%的理想轉化狀態,需要從外界輸入的30%占比就很小。而達到這樣的高效能源供給,需要能源企業實現集約化發展,打破各自為政的壁壘。比如在一座城市,供應能源的石油公司、電力公司、供氣公司、煤炭公司、供熱公司,等等,都將成為一體化運作,企業可以是不同主體,但社會經濟使用的能源體系是一個。
基于這三大轉向的判斷,新奧集團提出了“能源新常態”的理念,“能源新常態”包含能源資源、能源生產、能源應用三個層面。
能源資源上,我國目前以化石能源為主,以可再生能源為輔,兩者的關系是簡單的疊加。未來能源將以可再生能源為主,化石能源為輔,且兩者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未來化石能源是可再生能源的一種引子,所用的化石能源的量是根據可再生能源的需求而定。
能源生產上,原來的能源生產以挖為主,未來的能源以造為主。對中國的意義在于,只要掌握了“造”能源的技術,中國就不會是一個能源匱乏國。
而能源應用則為系統的氣、電、熱三網合一。
同時,資源的就地轉化也是“十二五”期間的一大趨勢。王玉鎖認為,現在的能源綜合運輸體系,煤運輸是瓶頸。由于用電量走高,帶動煤炭運輸量劇增,進而壓迫交通系統出問題。“運多少都不夠,這不符合規律。需求少的時候可以靠運輸,但在需求總量成為巨量的時候,就需要建立一個能源循環體系。”王玉鎖分析說。
基于此,他認為,中國應該建好兩個網:電網和氣網。這兩網占地不大,且消耗相對較少。他指出,比如說,煤運程超過2000公里就不經濟,運輸所消耗的能量與煤本身所產生的能量是相等的。而我國能源生產與能源應用的分布不均衡,解決這種情況最好的方法是就地氣電聯產。
新能源企業眼中的“十二五”機遇
在“十二五”規劃建議里,與能源相關的表述達20處。“能源資源安全”、“應對氣候變化”等都對能源多處著墨。其中,“推動能源生產和利用方式變革”更給能源企業提供了新機會。
王玉鎖說,“十二五”規劃建議稿里,把排放問題提得很高,對新奧這樣的企業而言是質的變化。如果按傳統能源發展模式,新奧這樣的企業機會很少,而能源生產和利用方式的變革,最需要技術創新,給高技術企業提供了新天地。
同時,規劃建議中提出“建立現代能源供應體系”,要求重新思考能源的生產供應方式,這一要求也是一個巨大機會。
再者,從全球范圍來看,現在的能源都控制在跨國公司與大國企手中,民營企業參與度很低。王玉鎖說,依據“十二五”規劃建議,企業在國內參與了能源結構調整或是中國能源創新后,就可以把這些技術應用到國外,而中國目前已明顯地形成了這種優勢。
王玉鎖指出,現在美國、歐洲、中東這些大的產油地區也在搞研究,因為化石能源終究有消耗完的一天,現在的一項考慮就是用現在化石能源賺來的錢做未來能源。
由于全球都還沒有成熟的技術可循,所以就不約而同地來到了中國。新奧也因此成為歷次新能源交流中的主角,為企業的國際化帶來了機會。
王玉鎖也表示,企業能否把握住這些機會,從企業角度來說,需要增強企業自身的競爭力,從產業政策上,需要政策的大力支持。
“企業應該集中精力、集中資源來推動技術創新,特別是工業化示范”,王玉鎖說,當前基層政府應該加大支持力度,尤其對前瞻性的技術進行支持。同時摒棄以往用傳統技術來衡量的標準。“顛覆性的技術突破需要打破原有的思維模式,”他說。
面對全球能源科技制高點日趨激烈的爭奪,王玉鎖認為,中國有自身的優勢和不足。
中國的優勢在于,一是有一批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的積極探索,積累了一定基礎。比如無錫尚德在太陽能方面就走在前列,新奧也高度關注傳統能源高效利用。此外,隨著國家對清潔能源和替代能源的重視,國有企業也逐漸參與其中,同時很多高校、研究院所也開始研究。
二是體制優勢。王玉鎖認為,美國等許多國家的完全自由化體制會受到既得利益者的阻礙,而中國在這方面有優勢。而中國發揮出體制優勢的關鍵,是運轉好政府購買拉動市場—市場拉動技術創新—技術創新進一步做大市場這一鏈條。
中國的劣勢則在于,能源技術從工業化示范再到工業化,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投入非常巨大,中國可能跟不上,最后“起個大早趕個晚集”。
2009年朱棣文到新奧考察,在看到相關技術后,回國后就給美國相應的企業一筆4億美元的支持,這相當于新奧8年來投入的總和,而這只是美國一個計劃年的投入。中國在這一領域的投資差距仍然巨大。
新能源將體現中國價值
能源技術創新還將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并以新能源模式展現中國發展的特有價值。
能源安全需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化石資源沒有后怎么辦,二是避免能源配送體系斷裂。諸如美國紐約大停電、英國倫敦大停電都是運行方式出問題。而按照“十二五”規劃落實的新能源體系,可以解決這些問題。
資源的前途在拓寬來源。不僅僅石油、天然氣是能源,更為普遍的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等各種資源之間的能量轉化等都是能源。新能源技術的大突破,首先將解決資源不足的問題。
在能源配送體系上,如果能形成區域性能源供給供應模式,再把電、氣、熱實現三網合一,效率就會提高,供應安全也會提高。
“保障能源安全不單是尋找資源,還應依靠技術創新,把自然賦予我們的能源充分利用起來。”王玉鎖說。
王玉鎖在接受《瞭望》新聞周刊采訪時,正值聯合國氣候變化會議在墨西哥坎昆召開。他指出,循環利用的理念應貫穿能源生產與利用的始終。能源的生產、輸配、應用、回收應形成一個循環體系。在循環過程中,既變廢為寶,又減少排放,在提供能源的同時,解決氣候變暖、環境污染等問題。
盡管實現從“資源為王”向“技術為王”的轉變還有很長的路,但王玉鎖早已看到了這條道路的前景。他相信,按照“十二五”規劃建議,拿出具體的實施方案,我國的能源技術到了“十二五”末期就可以領先于世界,甚至進而帶動世界。
最終,中國有可能形成一個新的能源產業,發展起一個產業集群,這將大大推動發展方式的轉變,“將來中國出口的就不只是鞋子、襪子、打火機這樣的低端商品了,我們就可能通過出口制造能源的設備變相成為出口能源了。”
也就是說,中國向世界出售的不是石油,而是能夠產生能源的設備和裝備,能夠節約能源的產品。中國在能源利用方面的突破也是對世界的巨大貢獻。
“世界上很多國家都在爭奪能源,因為那是一個國家的工業血液。如果我們未來擁有新能源技術,并讓全世界都用得上,那么對化石能源的爭奪可以大大減少,不僅可以避免國家之間的戰爭,也能更好地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王玉鎖最后說。
在十七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十二五”規劃建議里,王玉鎖看到了能源企業的機遇,甚至看到了未來中國由能源進口國轉變為能源輸出國的希望。在他看來,目前國際國內環境給能源企業提供了巨大空間與機會。
而從國外政府官員、企業家對中國新能源企業的熱情來看,能源變革不僅是中國的夢想。如果中國企業自身不能把握住機會,如果國家的政策不能落實到位,如果不能從國家戰略的高度來看待能源的變革,那么中國目前業已形成的一些基礎優勢也將面臨喪失的危險。
王玉鎖是新奧集團董事局主席,其領銜的企業由于在能源創新方面的不俗業績受到海內外的關注。他目前還是全國政協常委,同時還是中國民間商會的副會長。他所觀察判斷的,不只是一家企業的發展,而是中國能源創新的“全球未來”。
能源行業將出現三大轉向
轉變發展方式是貫穿“十二五”規劃的主線。王玉鎖認為,能源行業在轉變發展方式上將體現出三大轉向趨勢。
王玉鎖認為,未來,中國的能源體系將從現在照搬國外模式,變為創新引導世界新的能源產業潮流。其三大內涵是:
一是從靠資源支撐變為資源、技術共同支撐的新能源體系。當前,無論國際競爭還是國內競爭,能源產業主要圍繞著資源爭奪,形成了行業中資源為王的理念。而下一步,王玉鎖認為,能源體系的支撐將轉向技術創新,把太陽能、風能、地熱能,也包括現在的化石能源等有機結合,由現在的資源為王轉變為資源、技術共同為王。
二是能源企業將從規模決定價值轉變為效益決定價值。當前能源企業以規模來衡量價值,仍是一種較為粗放的能源模式。未來,能源企業不一定很大,但這個企業創造的能源效益可能最高,表現為能源應用與自然結合得非常緊密,同時排放量很低,付出的環境成本很低。綜合衡量,能源企業將從規模效益型到價值效益型轉向。
三是能源應用從單一豎井式模式轉向系統能效模式。王玉鎖分析,在能源行業未來不會出現太多的“巨無霸”,而應以區域型的能源利用為主。“在資源為王的年代,非常容易產生壟斷資源的‘巨無霸’,而技術為王的時代,未來的能源體系是天地人合一的技術體系。”
這個系統能效模式可以擺脫對傳統化石能源的約束,只要有太陽能、有地熱溫差、有垃圾、有土地等就行,甚至可以把生物都利用到。
依據王玉鎖研發團隊的測算,如果一個地域當地能源效率能達到70%的理想轉化狀態,需要從外界輸入的30%占比就很小。而達到這樣的高效能源供給,需要能源企業實現集約化發展,打破各自為政的壁壘。比如在一座城市,供應能源的石油公司、電力公司、供氣公司、煤炭公司、供熱公司,等等,都將成為一體化運作,企業可以是不同主體,但社會經濟使用的能源體系是一個。
基于這三大轉向的判斷,新奧集團提出了“能源新常態”的理念,“能源新常態”包含能源資源、能源生產、能源應用三個層面。
能源資源上,我國目前以化石能源為主,以可再生能源為輔,兩者的關系是簡單的疊加。未來能源將以可再生能源為主,化石能源為輔,且兩者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未來化石能源是可再生能源的一種引子,所用的化石能源的量是根據可再生能源的需求而定。
能源生產上,原來的能源生產以挖為主,未來的能源以造為主。對中國的意義在于,只要掌握了“造”能源的技術,中國就不會是一個能源匱乏國。
而能源應用則為系統的氣、電、熱三網合一。
同時,資源的就地轉化也是“十二五”期間的一大趨勢。王玉鎖認為,現在的能源綜合運輸體系,煤運輸是瓶頸。由于用電量走高,帶動煤炭運輸量劇增,進而壓迫交通系統出問題。“運多少都不夠,這不符合規律。需求少的時候可以靠運輸,但在需求總量成為巨量的時候,就需要建立一個能源循環體系。”王玉鎖分析說。
基于此,他認為,中國應該建好兩個網:電網和氣網。這兩網占地不大,且消耗相對較少。他指出,比如說,煤運程超過2000公里就不經濟,運輸所消耗的能量與煤本身所產生的能量是相等的。而我國能源生產與能源應用的分布不均衡,解決這種情況最好的方法是就地氣電聯產。
新能源企業眼中的“十二五”機遇
在“十二五”規劃建議里,與能源相關的表述達20處。“能源資源安全”、“應對氣候變化”等都對能源多處著墨。其中,“推動能源生產和利用方式變革”更給能源企業提供了新機會。
王玉鎖說,“十二五”規劃建議稿里,把排放問題提得很高,對新奧這樣的企業而言是質的變化。如果按傳統能源發展模式,新奧這樣的企業機會很少,而能源生產和利用方式的變革,最需要技術創新,給高技術企業提供了新天地。
同時,規劃建議中提出“建立現代能源供應體系”,要求重新思考能源的生產供應方式,這一要求也是一個巨大機會。
再者,從全球范圍來看,現在的能源都控制在跨國公司與大國企手中,民營企業參與度很低。王玉鎖說,依據“十二五”規劃建議,企業在國內參與了能源結構調整或是中國能源創新后,就可以把這些技術應用到國外,而中國目前已明顯地形成了這種優勢。
王玉鎖指出,現在美國、歐洲、中東這些大的產油地區也在搞研究,因為化石能源終究有消耗完的一天,現在的一項考慮就是用現在化石能源賺來的錢做未來能源。
由于全球都還沒有成熟的技術可循,所以就不約而同地來到了中國。新奧也因此成為歷次新能源交流中的主角,為企業的國際化帶來了機會。
王玉鎖也表示,企業能否把握住這些機會,從企業角度來說,需要增強企業自身的競爭力,從產業政策上,需要政策的大力支持。
“企業應該集中精力、集中資源來推動技術創新,特別是工業化示范”,王玉鎖說,當前基層政府應該加大支持力度,尤其對前瞻性的技術進行支持。同時摒棄以往用傳統技術來衡量的標準。“顛覆性的技術突破需要打破原有的思維模式,”他說。
面對全球能源科技制高點日趨激烈的爭奪,王玉鎖認為,中國有自身的優勢和不足。
中國的優勢在于,一是有一批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的積極探索,積累了一定基礎。比如無錫尚德在太陽能方面就走在前列,新奧也高度關注傳統能源高效利用。此外,隨著國家對清潔能源和替代能源的重視,國有企業也逐漸參與其中,同時很多高校、研究院所也開始研究。
二是體制優勢。王玉鎖認為,美國等許多國家的完全自由化體制會受到既得利益者的阻礙,而中國在這方面有優勢。而中國發揮出體制優勢的關鍵,是運轉好政府購買拉動市場—市場拉動技術創新—技術創新進一步做大市場這一鏈條。
中國的劣勢則在于,能源技術從工業化示范再到工業化,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投入非常巨大,中國可能跟不上,最后“起個大早趕個晚集”。
2009年朱棣文到新奧考察,在看到相關技術后,回國后就給美國相應的企業一筆4億美元的支持,這相當于新奧8年來投入的總和,而這只是美國一個計劃年的投入。中國在這一領域的投資差距仍然巨大。
新能源將體現中國價值
能源技術創新還將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并以新能源模式展現中國發展的特有價值。
能源安全需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化石資源沒有后怎么辦,二是避免能源配送體系斷裂。諸如美國紐約大停電、英國倫敦大停電都是運行方式出問題。而按照“十二五”規劃落實的新能源體系,可以解決這些問題。
資源的前途在拓寬來源。不僅僅石油、天然氣是能源,更為普遍的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等各種資源之間的能量轉化等都是能源。新能源技術的大突破,首先將解決資源不足的問題。
在能源配送體系上,如果能形成區域性能源供給供應模式,再把電、氣、熱實現三網合一,效率就會提高,供應安全也會提高。
“保障能源安全不單是尋找資源,還應依靠技術創新,把自然賦予我們的能源充分利用起來。”王玉鎖說。
王玉鎖在接受《瞭望》新聞周刊采訪時,正值聯合國氣候變化會議在墨西哥坎昆召開。他指出,循環利用的理念應貫穿能源生產與利用的始終。能源的生產、輸配、應用、回收應形成一個循環體系。在循環過程中,既變廢為寶,又減少排放,在提供能源的同時,解決氣候變暖、環境污染等問題。
盡管實現從“資源為王”向“技術為王”的轉變還有很長的路,但王玉鎖早已看到了這條道路的前景。他相信,按照“十二五”規劃建議,拿出具體的實施方案,我國的能源技術到了“十二五”末期就可以領先于世界,甚至進而帶動世界。
最終,中國有可能形成一個新的能源產業,發展起一個產業集群,這將大大推動發展方式的轉變,“將來中國出口的就不只是鞋子、襪子、打火機這樣的低端商品了,我們就可能通過出口制造能源的設備變相成為出口能源了。”
也就是說,中國向世界出售的不是石油,而是能夠產生能源的設備和裝備,能夠節約能源的產品。中國在能源利用方面的突破也是對世界的巨大貢獻。
“世界上很多國家都在爭奪能源,因為那是一個國家的工業血液。如果我們未來擁有新能源技術,并讓全世界都用得上,那么對化石能源的爭奪可以大大減少,不僅可以避免國家之間的戰爭,也能更好地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王玉鎖最后說。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