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機械:美國制造業的歷史教訓
近日報道了“2009北美自動機械銷售萎縮”和“發那科在滬新建工廠”這兩則與自動化有關的新聞。為此,筆者順勢對美國就業現狀與中國和自動機械之間的關系做了一番審視。
筆者對美國制造業的第一印象是,這一行業對中國怨氣重重,有時甚至達到了憤怒的程度。而在多年后的今天,這一狀況仍未改變。我曾經認為,令美國制造業聞中國而坐立難安的原因是中國搶走了他們的制造業生意,但實際原因并非這么簡單。該問題復雜性的來源,在于人們對“business/業務”一詞的理解各有不同。
我們業間常見的情況是,經濟實體仍留在美國,利潤仍流向美國,所有權和高層管理人員也保留在美國。只是制造環節和勞動力崗位流入了包括中國在內的低成本地區。
很快地,我們便開始聽到并撰寫有關美國制造企業設法抵制“中國低價”的報道。他們亮出的王牌通常就是自動化設備。這聽起來很有道理,不是嗎?如果中國的優勢在于低成本勞動力,那么美國企業只要把生產中的勞動力成分最小化就能重新獲得競爭優勢。高度自動化的美國國內生產還能帶來其他好處:諸如提高品質和一致性,降低運費,縮短交貨期等。
筆者曾經一度相信,自動化是幫助美國制造企業化解“中國挑戰”的不二法寶。道理很簡單:用自動機械來擊敗廉價的中國勞動力,問題迎刃而解。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仍然是令美國制造業頭痛的“頑疾”,且競爭力日益增強。我們有時候會看到有關美國企業把生產從中國遷回本國的報道。但其數量仍很有限,不足以構成明顯的趨勢,更別提贏得勝利了。這時候,才認識到自己原先的想法太天真了。自動機械不僅能超越和取代中國的廉價勞動力,同時也能取代美國的勞動力。如果美國制造業的最高使命是保持就業,那么自動機械并非終極的解決辦法,該行業對自動化的接受也還是有所保留的。
與此同時,最大的競爭者中國卻在快速采取行動,提升生產中的自動化程度,以應對勞動力成本上漲的壓力和提高產品質量。
當然,北美自動機械銷售在2009年的衰退并不一定表示自動化程度有所降低。這也可能是因為潛在的買家在危機時期暫時停止了購買而已。
但是,在此與大家分享上海發那科機器人有限公司的一位日籍高管的一些犀利見解。該公司常務副總經理鳥居信利先生回溯了工業機器人的一小段發展史。
全世界第一臺工業機器人誕生于美國,由UnimationInc.公司根據美國工程師GeorgeDevol的專利成果開發而成。1961年,在前一年收購Unimation公司的CondecCorp.公司向通用汽車公司在新澤西州Trenton的工廠交付了世界上第一臺生產線用自動機械。
隨后,此類自動機械技術被引入到全球其他各洲,并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和改良。鳥居信利說道,到了上世紀70年代末,日本、歐洲和北美各自開發出了自己的伺服控制工業機器人。
不過,他接著說:“當時美國失業率高達7%,政府擔心發展機器人會造成更多人失業,因此不予投資,也不組織研制機器人,這不能不說是美國政府的戰略決策錯誤。”
而日本卻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把自動機械作為該國現代工業發展的基石,由此推動了日本電子與汽車行業的蓬勃發展。
鳥居信利的這番評論或許只揭示了問題的一面;但卻真實地反映了美國制造業面臨的一些深刻現實。
在眼下中國同行們盡情享受政府對自動化設備提供的鼓勵措施時,美國制造企業能不能理順頭緒、想清楚對該行業長遠發展來說頭等重要的到底是什么呢?真的是就業率嗎?
也許,失去的機會還能重來。但只有看清楚歷史和現實,美國制造業才能吸取教訓,卷土重來。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